曹操“割发代首”告诉我们什么

割发代首的启示

曹操“割发代首”告诉我们什么?

谢谢题主的问题!

《三国演义》中,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代天行政,是魏国的实际权利人物,带领大军征讨所谓叛军,也是以天子军自居,治军很严,颁布很多爱民的法令,并且严格执行。

“割发代首”,是魏军行军过程中,某次,曹丞相的战马,因故受惊,惊马奔跑践踏了农民的一片青苗,事后,曹操很自责,按照当时候的法令,无故毁坏百姓青苗者,当斩!

为严肃法令,曹操持意用剑自杀谢罪。

众人一看,慌忙阻拦,你想呀!三军统帅,率领大军讨伐叛军,哪能离得了。也没有人可代替统帅,为了战争的需要,心腹幕僚就建议丞相,变通一下,用“割发代首”的办法行刑,以敬法令。

古代很重视头发,以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同性命同样重要,轻易不能损伤,用割发代替,好像是为了战争统帅的需要,实则是人权的差异,贵为丞相,实际的掌舵人,性命金贵,怎么能受斩刑,割发是刁买人心的愚人之举,谁敢攀比和质疑。

《三国演义》中曹操为什么以发代首?否则,会有什么结果?

曹操以发代首是讨伐张绣的时候发生的故事。

当时曹操征讨张绣途经大片麦地。麦子已熟但因战乱百姓逃避,一直无人敢来收取。曹操大军路过,如不加以约束,成熟的麦子将被践踏而损失掉。所以曹操发出了极为严格的军令,就是践踏麦田者处斩。

为何要作出如此严厉的军令呢?因为上次征讨袁术,已在胜利之际,因军中缺粮造成军心不稳,曹操叫管粮官发放粮食时由大斛改成小斛发放,结果军士怨气冲天,不久曹操怕兵变,当众杀管粮官,说是他擅自大斛改小斛,军心复又稳定。那场战役终因缺粮而退兵告终,曹操十分惋惜。现在粮熟之际出兵征讨张绣,有感于上次缺粮,在自己军纪感召下,老百姓就能大胆来收取麦子了,军粮充足才能打胜仗。果然老百姓十分感激,望着走过的军队而拜,并出来收割粮食了。

偏不凑巧麦田惊起了一只鸟,造成曹操的马受惊踩坏了一片麦田,曹操见了叫官员议罪,并拔剑出来要自尽。左右急忙劝阻。郭嘉说出了一个道理,就是法不加于尊者,曹操身为丞相自然免罪,但曹操觉得自定的军法应尊守,所以有了以发代首(以割头发代替斩首)这样一个故事。曹操如不惩罚自己,那会造成军令不严,军威难立。果然,以发代首后三军悚然,无不凛遵军令。

曹操历来被称之为奸雄不是没有道理的。上次杀管粮官来稳定军心,就是一次充分体现,这次以发代完全是他自导自演一曲戏,纯属一次奸诈的表演,目的就是让军人知道军令不可违,拿以发代首作为出征前的立威,同时获取民心让百姓感恩戴德,可谓一箭双雕也。

原文标题:曹操“割发代首”告诉我们什么

原文来源:"本站所有文章均来自于网络,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即刻删除!"